时间:2018-11-07 12:51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周 报
杂 志
人民日报 2018年05月04日 星期五
欢迎您:用户ID名称
往期回顾
人民网检索
《人民日报》数字报取消收费的通知
返回目录
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者研究者传播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北京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04日 07 版)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始终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者、研究者和传播者,是对马克思的最好纪念。北京大学建校120年来,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努力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者、研究者和传播者。5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一些早期著名活动家,正是在北大工作或学习期间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并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北大师生应该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是对北京大学光荣传统的高度肯定,又对北京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希望。
一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方。李大钊于1918年1月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始于这里。
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1月又在《新青年》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阐述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热情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他以敏锐的眼光,深刻认识到十月革命将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
在李大钊等人的推动下,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倡导下,邓中夏、罗章龙等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自1920年起,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史学系、经济系、法律系和政治系先后开设并讲授《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工人的国际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将来》《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课程,并为北京大学经济学会作“社会主义的将来”讲演、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作“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讲演。这是中国大学里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最早记录。
在李大钊等人的带动下,北京大学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走上了革命道路。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等都受过李大钊的影响,成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党的一大召开前后,全国各地党组织的负责人和党员中有不少是北京大学的师生和校友。此外,北京大学许多学者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比如,许德珩是五四运动中锻炼出来的革命者,他于上世纪30年代将授课讲义整理成《社会学讲话》一书,以讲授历史唯物主义为主要骨架,强调理论与应用的统一。还有一些院系也开设了《社会主义理想及其系统》《马克思学说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马克思和社会主义思想》等课程,培养了一批革命者。马克思主义如星火燎原般在全国传播开来。
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北京大学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不断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民族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提供了最强大的思想与理论武器。
二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转变成为一所社会主义性质的综合性大学,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和传播。老一辈学者不仅大量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而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学术研究。比如,马寅初的经济学和人口学研究、翦伯赞的史学研究、冯定的哲学和伦理学研究、江隆基的教育学研究、陈岱孙的经济学研究、陈守一的法学研究、杨晦的文学研究和季羡林的东方学研究等,不仅引领学科发展,而且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许多现当代著名学者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比如,朱光潜直到晚年仍在潜心研究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冯友兰1982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接受名誉文学博士学位的答词中强调,中国革命胜利后,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张岱年在70多岁高龄时还恳切期盼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在同青年学生谈治学经验时,反复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希望青年学生能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广大知识分子出自理性、发自肺腑、真心诚意,经过反复探求、比较和实践检验之后作出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