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7-08 04:33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近年来,有的地方本科院校甚至以组织学生考研作为办学目标,没有扎实的本科教育。图为2017年12月23日,山东聊城,聊城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考点,考生正在排队进场。视觉中国 图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已经结束。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继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高涨之后,2018年报名人数继续高涨,达到238万人,比2017年增加37万人,增幅18.4%。其中,应届考生131万人,比去年增加18万人,往届考生107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考生中,往届生增幅超过应届生。调查显示,超七成考生读研为改变学校背景出身,提高就业竞争力。
选择考研,这属于个体的权利,而当大多数选择考研者是冲着提升学历层次,改变学校背景而考研时,则反映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和人才评价存在问题。
高等教育已普及,人才思维仍停留在唯学历阶段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舆论每年都把当年称为大学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年”,现在这一概念已经不吸引人了,因为大家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201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20万。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2年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按照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形势,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也就是说,在不到二十年时间中,我国高等教育就从大众化进入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意味着我国国民的整体学历大幅提高,如果还是以学历识别人才,将学历与就业一一对应,将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并限制大学毕业生的选择。
然而,我国并未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从“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我国社会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还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那个时代大学生很少,大学生身份很“珍贵”,因此,还是按学历识别人才,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就业特别关注。人才评价还存在唯学历论,大学毕业生还是被强调其“大学生”的身份。
这带来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还是为追求获得一纸文凭,而不是提高自身能力。这导致大学毕业生的整体质量并不高,难以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工难并存。不少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后,就不再努力学习,以为靠大学生身份就能获得不错的发展,在大学里浑浑噩噩,直到临近毕业,才发现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想进一步考研,追求更高的身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社会对“大学生”特别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就业,还普遍抱有强烈的刻板印象,认为他们“理当”到某些行业、岗位就业,至少是不应该从事某些行业,否则就被另眼相待。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拥有强烈的精英意识,不愿意放下身段,从事某些特定行业。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存在“有业不就”的问题。
其实,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目的,就是整体提高国民素养,让各行各业都有大学生,以此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如果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大学毕业生还不愿意到某些行业、岗位就业,那这些行业、岗位怎么提高服务水平呢?那么多大学毕业生到哪里就业呢?
当下高等教育满足的不是社会需求,而是学历需求
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2月19日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意见》指出,要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意见》还要求,职业学校新设专业,原则上应有相关行业企业参与。《意见》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
国家之所以提出产教融合,目的是解决人才供需“两张皮”问题。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办学,实质面临两方面需求,一是受教育者接受更高教育,获得更高学历的需求(招生端),二是社会发展、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人才的需求(培养端和出口端)。这两方面需求本来应该是统一的,即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学校则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