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大学教育
深刻認識打好三大攻堅戰的重大意義

 

原標題:深刻認識打好三大攻堅戰的重大意義

4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專門研究打好三大攻堅戰的思路和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事關國家安全、發展全局、人民財產安全,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跨越的重大關口。精准脫貧攻堅戰已取得階段性進展,隻能打贏打好。環境問題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否得到人民認可的一個關鍵,要堅決打好打勝這場攻堅戰。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的高度重視和堅定決心。黨中央作出打好三大攻堅戰的重大決策,是堅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戰略部署的具體落實,既是客觀形勢要求,也是積極主動應對,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新形勢下經濟規律、執政規律、全球治理規律的深刻把握,不僅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而且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民生意義、世界意義。

三大攻堅戰的經濟意義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后,各級黨委政府緊緊扭住這個目標一茬接著一茬干、一棒接著一棒跑,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后這五年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階段性勝利。黨的十九大作出新的戰略部署后,實現這個奮斗目標已經到了需要一鼓作氣向終點沖刺的關鍵時刻。在這樣的攻堅決勝期,隻有攻下最難的堡壘、啃下最硬的骨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能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應當清醒認識到,如果經濟運行中風險隱患叢生,甚至出現重大社會經濟風險,全面小康就沒有了應有的保障﹔如果仍有大量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之下,就是不全面、不均衡的小康﹔如果在發展過程中環境遭到破壞和污染,全面小康社會也就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目標各有側重,但內涵緊密相連,有機統一於推進高質量發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

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讓經濟發展更穩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必然遇到這樣那樣的風險和考驗。在我們面臨的各類風險中,當前金融風險尤為突出。比如影子銀行、房地產泡沫、國有企業高杠杆、地方政府債務等金融風險都不可小視,如果沒有相應的防范和化解措施,就有可能發生系統性、顛覆性危機,直接威脅到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金融的發展史,就是不斷改進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過程。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的根本目的,就是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總體看,我國金融形勢是好的,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金融領域尚處在風險易發高發期,在國內外多重因素壓力下,風險點多面廣,而且呈現隱蔽性、復雜性、傳染性等特點,結構失衡問題比較突出,我們既要防止“黑天鵝”事件,也要防止“灰犀牛”風險。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跨越的重大關口。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循環,才能為發展邁向更高質量提供更強保障和支撐。

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讓經濟發展更均衡更充分。貧困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集中體現,消除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我們到時候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准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瞄准特定貧困群眾精准幫扶,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激發貧困人口脫貧內生動力,不僅能促進區域經濟“造血微環境”的修復與形成,也有利於社會大環境的穩定與和諧。黨的十八大以來,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不僅對世界減貧作出巨大貢獻,也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全國農村減貧規模年均超過1300萬人,全國農村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的10.2%下降至2017年的3.1%。但必須看到,我國脫貧攻堅任務仍然十分艱巨,2017年末全國尚有貧困人口3046萬,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短板。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將會帶來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大調整,對於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提升勞動力素質、促進經濟結構轉型、推動實現平衡而充分的發展等都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