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大学教育
三峡工程“三十而立”:国之重器 盛世新景

 

冬日暖阳下的西陵峡,青山屹立,江水澄碧。依傍着这片江河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在12月14日迎来了开工建设30周年的日子。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三峡工程时指出,“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和运转,使多少代中国人开发和利用三峡资源的梦想变为现实,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典范,是中国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日益走向繁荣强盛的典范”。

治水安邦,福泽万民,惠及千秋。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从根本上重塑了长江中下游尤其是荆江河段的防洪格局,极大减轻了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显著改善了川江航道通航条件,增加了宜昌下游枯水期流量,有力推动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谱写了人水和谐的精彩篇章。

三十载攻坚克难,以爱国为骨,忠诚为魂,铸就大坝巍峨,屹立东方;三十载栉风沐雨,凭敬业之心,精益之艺,护长江安澜,碧波荡漾;三十载守正创新,借改革之力,发展之翼,于奋进浪花中,奔腾不息。作为三峡工程的设计总成单位和运行调度单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在这座挺起中华民族脊梁的“国之重器”倾注了无数心血与智慧,汇聚了几代人殚精竭虑的忠诚与奉献,与广大水利设计者、数万名建设者和百万移民共同奏响了三峡工程这曲“世纪赞歌”。

千年大计,三峡工程横空出世

气势磅礴的大坝横亘长江,垂直起降的升船机上下接驳,启闭有序的五级船闸迎来送往,嵌入坝体的发电机组轰鸣不已……穿行在三峡大坝坝区,大国重器的脉动清晰可感。

1994年12月,经过长江委40余年的论证、规划、勘测、设计和科研攻关,长江防洪的关键控制性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在这里开工建设。

石壁立西江,巫山云雨断。如今,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正以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护佑长江安澜,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沧海风云,山河为证。长江中下游地区,自古便是鱼米之乡,但也是水患频发的重灾区。据记载,自汉朝到清末的2000多年间,长江流域共发生较大洪灾214次,平均约10年一次,给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梦起三峡。在“襄王巫山梦神女”两千多年后,孙中山先生开启了三峡梦的新纪元。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描绘:“自宜昌而上,入峡行……急流与滩石,沿流皆是。”他首次提出了“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的设想。

一个个节点,载入新中国的史册,如灯塔般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1953年2月,毛泽东乘“长江”舰视察长江,听取了时任长江委主任林一山的汇报,他明确提出,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

1955年,长江委组织勘测设计队伍对三峡地区进行大量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科研等工作。

1958年,党中央成都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

1984年,长江委编制的《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150米低坝方案)》获国务院批准。

1986年,由412位高级专家组成的14个专题专家组开展三峡“大论证”,得出了“三峡工程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这一结论,为党中央民主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圆梦号角吹响,建设日新月异。1993年1月,三峡工程开始施工准备;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大江截流成功;2003年,蓄水、通航和发电目标实现;2008年,三峡工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175米试验性蓄水开始;2016年,三峡升船机试通航成功;2020年,三峡工程通过国家验收。至此,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画上圆满句号。

40余载科学论证,17年倾力建设,17年试验运行……这座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从宏伟构想到大江截流,从基坑开挖到耸起巍峨大坝,大国工匠们集智攻关,薪火相传,千锤百炼,终成大器。

碧波之上,一坝飞架长江两岸,以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穿越百年风雨,展现民族工程的铮铮脊梁,书写治水兴邦的民族期盼,见证中华民族的复兴步伐。

自主创新,问鼎百项世界之最

登上三峡大坝,触摸它钢筋水泥构筑的伟岸躯体,满眼都是“世界之最”。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峡大坝时深情地说:“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是靠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自力更生创造出来的”,进而强调,“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怀,揭示了三峡奇迹能够建成的关键内核——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