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02 13:48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昨日,西南大学,商家正给同学送外卖。 记者 郑友 摄
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思考,“宅人”窝在互联网上“春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催生大学校园宅生活。除了上课,很多大学生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宅”在宿舍里,至于“吃”的问题,他们就交给了外卖。商家为抢商机铆足了劲,有的在店名上下功夫、有的打起亲情牌。大学生“宅”生活究竟带来多大商机?昨日,记者走进西南大学进行走访和调查。
宅男宅女催生外卖江湖
杨飞,西南大学体育学院研三的学生,本科开始就一直在这所高校。“男生打游戏,女生看电影,宿舍楼道里经常看不到人影,推开每扇门都会看到同一景象,同学们都面朝电脑,戴着耳机,或喜或悲,或面无表情。”杨飞说。现在,无数大学生不再热衷于精彩或刺激的娱乐活动,而是天天窝在宿舍,守着电脑、漫画,或是发呆。“我2007年进校的时候,就看到校园内有外卖,但那时候还是零零星星的,光顾者很少。”杨飞称,而现在,大学校园内随处可见送外卖的人。
在此前,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开展的一份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4300余名大学生中,66.3%在学校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3至4小时,其中一半以上时间是用来从事与学习无直接联系的活动,如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等。“而大学生的上网地点主要是宿舍。”在杨飞看来,除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外卖的增加和发展也让学生变得越来越宅了。相反,宅男宅女的增加,也催生了外卖江湖。
最多一天送300余份外卖
西南大学橘园13舍,这里住的大多是即将毕业的研三学生。昨天上午11点,22岁的小莫骑着助力车开始送外卖。小莫是西南大学大三的学生,她利用课余时间为一家外卖超市送外卖。在学校,像小莫这样利用课余时间送外卖的学生还有很多。小莫告诉记者,平均每天她要送100多份外卖,均价10元上下,“前不久的一个雨天,加上是周末,仅当天中午我就送了170多份,晚上又送了140多份。”
“中国好外卖”成宣传方式
“有时上午没课或是放学较早,回到寝室就不想出门了,于是就叫上一份外卖宅在宿舍里。”至于宅的原因,西南大学研二学生匡坤涛这样说道。
西南大学在校师生有6万余人,校园周边究竟有多少家外卖?没人统计过。“至少有40家以上,我在寝室收到过的传单至少都有20份。”该校新闻传媒学院的大二学生唐诗称。
有市场,就会有竞争。对于这些外卖商家来说,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脱颖而出,不仅要物美价廉,并且还要在店名、宣传等方面下足功夫。西南大学研三学生唐菲,收集了10多张外卖宣传单,而他只记得昨天收到的“中国好外卖”,一句“我们有备而来,各位美食导师们,请为我转身吧!一下就让我记住了。”记者看到,这张A5大小的宣传单上,正面印着该店特色,反面则写着菜谱。
昨日,记者采访中获悉,一家外卖店,日均营业额达到4000元以上。
亲情牌增值服务一个不少
22岁的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四学生张建贵,于今年初花了30多万元,在校内杏园小吃街开了一家280平方米的快餐超市。有5个固定员工、7个兼职,加上房租和水电费用,每月支出40000多元,几乎所有的营业额都要靠外卖来支撑。
在从事外卖之前,张建贵对这个市场进行了调查。“在我刚进校时,校内外卖寥寥无几,也很少有光顾者,这一两年随着宅男宅女的增多,外卖也开始走俏起来,而原有的炒饭和套饭,已不能满足这个市场,于是我开始在多元化上求发展,先是面食,随之是汉堡、薯条,再发展为现在的冒菜甚至是大盘鸡。”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以前外卖店几乎都是用的普通大米,而现在几乎都清一色的用珍珠米。此外,外卖商家都会要求送外卖的人员面带微笑,打好亲情这张牌。
而一些新进入的商家,为站住脚跟,不仅可以免费配汤,还免费加急二次送饭;吃了第一口不满意,还可免费退货。
声音
后勤:外卖难保证卫生和健康
据了解,仅西南大学校内,除近20个大小食堂可供40000多师生日常门用餐外,还有杏园、李园和南园3条小吃街。校园外卖热,是否对他们的生意造成了影响?对此,西南大学后勤集团董总不置可否,但具体的经济影响无从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