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5 01:10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永远铭记所有为人民政协事业和多党合作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们!”今年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爱国主义者、教育家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陈嘉庚先生曾作为华侨民主人士首席代表,应邀参与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后来又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为人民政协的创建和人民政协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嘉庚先生一生热爱祖国、情系桑梓,紧紧地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结合在一起,坚持爱国兴学,投身救亡斗争,推动华侨团结,争取民族解放,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以其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诚心,深受全国人民、海外华侨的尊敬和爱戴,永远值得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敬仰和怀念。
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支援革命,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坚持实业报国,在南洋从事橡胶垦殖业、橡胶制造业和其他工商业活动,树立了华侨华人在海外艰苦创业、诚实守信的成功典范。他早年参加同盟会,从经济上大力支持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活动。1928年日本侵略者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出兵山东,制造济南惨案。陈嘉庚出任“山东惨案赈济会”会长,募捐救济被害者家属并号召华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发出的“团结抗战”伟大号召。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动全南洋华侨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精心筹划组织,带头捐款捐物、认购国债,使南侨总会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内便为祖国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款项。在广州、武汉相继沦陷,投降妥协气氛弥漫重庆的紧张时刻,他以国民参政员名义提出了“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的提案并获通过,沉重打击了投降派的气焰。在全力支援祖国抗战的过程中,陈嘉庚增进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理解与认同。1940年,他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劳抗战军民,考察重庆、延安等地,访问国共两党,亲眼看到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无望和延安的政治清明,对国共两党的态度发生重大转变。他据实发表关于延安观感的演讲,向国内外热情宣传自己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宣传陕甘宁边区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救国的诚恳态度和英明政策,认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从此,陈嘉庚坚定不移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和祖国人民站在一起,尽心尽力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他以南侨总会的名义,代表南洋华侨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参众两院,抗议美国援助蒋介石打内战,要求美国停止干涉中国内政,撤走美国的海陆空军和一切武器,还发出南侨总会通告,痛斥蒋介石政府“一党专制,一夫独裁”。他创办《南侨日报》,发表文章深刻揭露蒋介石集团卖国独裁、贪污腐败的罪行,指出反共反人民的不义战争一定要失败,中国人民有共产党的领导,一定会获得最后胜利。周恩来同志称赞他“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无限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
陈嘉庚先生热心教育、兴教兴学,为祖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出生于清末,对民族危亡有着深刻认知,青年时期就立志教育兴国,认为“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一生抱定“诚以救国既无术,亦只有兴学之一方”的信念,倡导“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思想,始终以“办教育为职志”,身体力行、不懈努力。1913年起,他先后在故乡创办了集美小学校、幼稚师范、乡村师范、女子师范以及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专门学校。1921年,他一手创建了福建省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厦门大学,设文、理、法、商、教育5个学院21个系。他还资助闽南各地中小学70多所,鼓励和带动华侨在家乡办教育事业。为了提高华侨的文化水平和民族意识,增进他们同祖国的联系,陈嘉庚以巨大的热情发展侨居地的华文教育事业。他倡办的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是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宏伟的华文中学。1929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陈嘉庚的经济事业遭受极大挫折,许多人劝他停发办学经费以维持企业,但他断然回答“企业可以收盘,学校不能不办”、“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当某外国垄断集团以停止维持厦大、集美各校为条件愿为提供“照顾”时,他断然加以拒绝。他曾说过:“果不幸因肩负校费致商业完全失败,此系个人之荣枯,与社会绝无关系也”。他对教育可以倾其资产,自己却克勤克俭。据有关统计,捐资办学和为办学支付的银行利息占陈嘉庚总支出的92%,捐赠其他公益事业、还债及佣金等占总支出的6%,家庭费用仅占总支出的2%。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仍不释手教育事业。由新加坡迁回家乡定居后,他把余生的全部精力倾注在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各学校的修复、扩建中。他对华侨学生的教育非常关心,在1960年向创校之初的华侨大学捐赠500万元外汇,专门用于进口学校需要的先进仪器设备和建设材料。临终时,他将余下的300多万元存款全部捐献给教育和公益事业。黄炎培先生评价他“尽其所入归公,一点不留私有”,展现出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百折不挠、矢志教育的崇高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