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大学教育 >
Nature“连击”,武大130年来首次!湖北首次!

 

两篇来自武汉大学的

Nature(《自然》)长文同时上线

这是武汉大学建校130年来首次

也是湖北省首次

武大科研人用硬核科研实力

献礼百卅校庆

奋进新时代新征程

快随珞珞珈珈一起来看看

卓尔不群的珞珈学术风采吧

精准制造,挑战不可能


付磊教授团队


Nature(《自然》)以长文(Article)形式发表了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高等研究院付磊教授团队关于液态金属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Liquid metal for high-entropy alloy nanoparticles synthesis”(《液态金属用于高熵合金纳米颗粒的合成》)。


武汉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武汉大学付磊团队的博士研究生曹光辉、梁晶晶、杨柯娜以及南方科技大学郭增龙为共同第一作者。武汉大学教授付磊、曾梦琪、郭宇铮和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林君浩为共同通讯作者。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汪汇流,博士研究生万旭昊、李泽源、张奕乐、刘峻麟、郑臻颖、鲁才,本科生何广智、熊择优,陈胜利教授、刘泽教授为共同作者。


高熵合金是一种由五种或五种以上主元金属组成的新型合金,在极端条件下结构力学、能源转换与存储、医疗器械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实现高熵合金的原子级精准制造是其应用的基础。不同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会限制元素间的均匀混溶,不仅理想的高熵态难以获得,元素的选择也备受限制。根据吉布斯函数(图片),高熵合金的合成通常依赖苛刻的高温反应条件(增大图片因子的贡献)来克服原子间不混溶性,并通过淬火等方式保持高熵态。在温和条件下实现高熵合金的多组元原子混溶有利于其可规模化、可定制化的精准制造,而这个目标极具挑战。


付磊团队独辟蹊径,以“混合焓”(图片)为切入点,降低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图片),采用兼具负混合焓特性和流动性的液态金属,实现了温和条件下各类高熵合金体系的原子制造。液态金属(如镓)与大多数金属间亲和性好,混合焓为负值;且流动性良好,可加速传质,促进元素的均匀分散和合金化反应的进行。由此,在液态金属反应体系中,可在温和条件下实现高熵合金的多组元原子混溶,极大拓展了高熵合金的组分选择空间,有望促进其在更多关键领域的应用。



▲液态金属高熵合金原子制造示意图


研究工作得到了多方支持: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郭宇铮团队提供了分子动力学模拟支持;南方科技大学的林君浩团队利用球差校正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武汉大学陈胜利教授、刘泽教授,内蒙古工业大学白一甲副教授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冯燕朋副研究员等合作者在研究过程提供了支持。研究工作还得到了武汉大学公共测试平台以及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的支持。



▲付磊教授科研团队


付磊团队长期致力于物质科学领域原子制造的研究(leifu.whu.edu.cn),发展了液态金属反应体系,实现了多类材料的原子制造。




新机制新策略,培育“中国种”


何光存教授课题组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何光存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自然》发表长文(article),揭示了水稻抗褐飞虱分子机制。


论文题为“A tripartite rheostat controls self-regulated host plant resistance to insects”(《三蛋白互作自我调节寄主植物抗虫性》)。本研究首次鉴定了一个被植物免疫受体蛋白识别的昆虫效应子BISP,并揭示了BISP-BPH14-OsNBR1互作精细调控水稻抗虫反应的分子机制,对于培育高产、抗虫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研究得到了多项基金的资助。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郭建平、博士生王卉颖和关伟为共同第一作者,何光存为通讯作者。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武汉大学朱玉贤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Walling教授及课题组成员参加了该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