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大学教育
杨国荣: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感受

 

学术 | 杨国荣: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感受

2018-10-27 09:31 来源:中原文化研究 大学 /情感 /哲学

原标题:学术 | 杨国荣: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感受

社会科学》2018年第10期

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感受

杨国荣: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感受

文 | 杨国荣教授

杨国荣: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感受

摘要

从哲学的层面看,人与世界的关系涉及三重方面:说明世界、感受世界、规范世界。以上关系分别关联世界"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什么"。具体而言,说明世界以世界的真实形态为指向,对世界的感受则具有中介的意味:一方面,感受世界以对世界的理解、说明为前提,在此意义上,"意味着什么"基于"是什么"的追问;另一方面,对世界的感受又总是引发人们规范、改变世界的意向,而对世界的规范,则进一步将说明世界所涉及的"是什么"与感受世界所蕴含的"意味着什么"具体化为"应当成为什么"的关切。在人与世界的三重关系中,对世界的感受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感受具有综合性,其内容呈现体验、体悟、体会的交错,感知、情感、思维的互融。以意向性与返身性为二重品格,感受既表现为自发层面的体验,也呈现为内含评价的自觉形态。作为综合性的意识现象,感受不仅使人对世界的把握更为丰富,并使世界对人具有相关性、切近性,而且赋予人的精神世界以多样的内涵。感受的多样性、丰富性、个体性,可以视为人与世界互动过程之具体性的体现。

人既追求对世界的说明和理解, 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世界 (1) 。说明世界主要关乎广义上的“是什么”, 感受世界则涉及世界对人“意味着什么”。这种意味可以是多方面的, 包括艺术的、宗教的、伦理的、科学的, 等等。在人与世界的关联中, 感受构成了重要的方面。人不仅关切存在何种世界, 而且感受到这个世界对人的意义, 后者进一步引向对世界的规范和变革。

从哲学的视域看, 感受所涉及的主要不是存在自身的规定, 而是存在对于人的意义或意味, 这种意义和意味既表现为日常意识中的可欲、可悦、可畏, 等等, 也以真、善、美等价值的形态呈现。与此相联系, 感受可以视为以存在对于人的意义和意味为内容的意识, 其呈现形式则包括日常体验、内含意义确认的评价, 等等。

感受有别于感觉。这不仅仅表现在感觉基于感官与对象的互动, 感受则不限于感官活动, 而且更在于感觉具有分析性的特点, 感受则不同。相应于感官的不同功能, 感觉的方式及其内容, 常分而别之:与耳相关的听觉、与眼相关的视觉、与口相关的味觉等, 都彼此相分。比较而言, 感受更多地呈现综合性的特点, 其中不仅包含情感、意愿、理性、直觉、想象等意识形式, 而且以理性与情意、体验与直觉、直观与想象、认知与评价之间的交融或交织为存在形态。情感、意欲、意愿、想象、感知、理性在感受中的相互关联既表现为不同规定之间的互动, 也体现了感受本身的综合性。

作为综合性的意识, 感受具有意向性。以关乎对象为特点, 感受内含的意向性表现为二重形态。首先是面向世界或指向对象。感受虽以观念为形式并生成于内, 但又同时指涉对象。以审美趣味为内容, 美的感受关联审美对象;以爱或恨为形式, 感受指向所爱或所恨的对象;在善言善行所引发的感受中, 相关的言和行同时成为关涉的对象, 如此等等。在引申的意义上, 感受的意向性体现为源于对象。以“情”而言, 中国哲学中的“情”既指实情、情境, 又指情感, 作为感受的个体情感并非凭空而起, 它与具体的情境往往存在相关性, 所谓触景生情、因境生情, 便体现了这一点, 情与景、情与境的这种关联, 折射了感受因物而起的特点, 后者从感受之源的方面, 展现了其意向性特点。

与意向性相联系的, 是感受的返身性。意向性体现了感受与对象世界的关联, 返身性则表现为个体自身的所感所悟、所知所觉。单纯的意向性, 并不构成感受。按其本来形态, 感受乃是“感”与“受”的结合:一方面, 它涉及以“感”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与对象的相互作用, 另一方面, 它又包含返归和面向人自身的切己体验和所思所悟。也就是说, 它总是既指向外在对象, 又返身切己。黑格尔在谈到“精神的内在化”时, 曾指出:“在理智使对象从一个外在东西成为一个内在东西时, 它内在化着自己本身。这两者, ———使对象成为内在的和精神的内在化, 是同一个东西。” (2) 这里同样涉及意向性与返身性的关系:意向性的特点在于指向对象, 并进一步使之化为意象和意念;返身性则表现为意识的自我明觉, 所谓“精神本身的内化”便涉及后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