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大学教育 >
科技小院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向

 

摘 要:科技小院作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创新模式,历经十多年两个阶段的探索发展,以自身“聚资源、利各方”的内在驱动力朝着“3.0版”方向迅猛发展。数量快速增加,作用越来越大,正在成为各级政府开展“三农”科技服务工作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抓手,但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机制不健全、经费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也逐渐凸显。随着国家日益重视,科技小院将进入数量迅速增加与质量提升并重的阶段,覆盖面更广,组织化、规范化程度更高,并逐渐形成一个效率高、影响大、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科技服务新体系。

关键词:科技小院 “三农”科技服务 乡村振兴 人才培养 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2023年5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回信[1],让默默无闻的科技小院极富冲击性地进入大众视野。科技小院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模式,主要特征是农业科学领域研究生长驻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这种模式有效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了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正在成为各级政府开展“三农”科技服务工作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抓手。

科技小院的历史由来

追溯历史,曲周实验站改土治碱铸辉煌。1973年,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遵照周恩来同志指示,以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石元春、辛德惠等专家为首的盐碱土改良研究组,在河北省曲周县建立了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第一代试验区,开始“改土治碱”,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由此诞生。当时土壤盐渍化程度极为严重的曲周县,72万亩耕地中有盐碱地28万亩,是有名的春旱夏涝“老碱窝”,经过15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1988年所有盐碱地得到全面综合治理。在此基础上,农大研究组成员积极推动旱涝碱咸治理成果走出曲周,并成功推动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黄土高原、北方旱涝和南方红黄壤等五大区域的农业综合治理与开发,1993年,盐碱地治理研究成果“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誉为中国农业的“两弹一星”。

二次破题,白寨创新服务科技小院创历史。盐碱地改良治理使曲周实现了粮食“从无到有”,但土壤污染、水资源紧缺、土壤退化等新生问题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粮食产量。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以张福锁、李晓林等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在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开展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基础上,在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创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科技小院,将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的科研成果送到“一墙之隔”的农村田间地头,助力当地粮食“从有到好”。团队科研人员走出实验站围墙进驻农家,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科技服务,打通了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逐步探索出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效应于一体的科技小院模式。

乘风而上,全国普及转型升级谱新篇。科技小院建设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2009年以河北省曲周县为起点,8年内在全国建立81个科技小院[2],成立之初称为“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3],当时为了方便开展科学试验和科技服务,高校多与当地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建立科技小院,属于科技小院“1.0版”模式。2018年11月,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下称“中国农技协”)支持成立了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基于特色产业在全国推广创办科技小院。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依托全国科协、农技协的组织和人才优势,与各省科协、农业高校以及地方党委政府逐一对接积极推进[4],属于科技小院“2.0版”模式。如今,面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要求,亟需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打造科技小院“3.0版”模式。

“聚资源、利各方”是科技小院创新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科技小院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表现出很好的内部可持续性和外部可推广性。以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为例,近年来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坚持“科协领导、高校实施、老师指导、学生长住、多方支持”,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科技小院建设,取得突出成效[5]。科技小院引起各方关注和积极投入的关键原因就在于这是一种体现各方利益的契约联结,能够实现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共赢,其发展壮大过程即为综合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