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31 16:20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我国前30年的改革可以说是以需求侧为重点的改革。进入“新常态”后产生的经济增长问题表明,只是在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供给侧推动经济增长。
一、准确认识经济新常态
准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对经济新常态有准确的认识。目前经济仍然处于下行中,虽然还处于合理区间,但有滑出宏观经济合理区间的压力,如果速度持续下行,中高速增长不能维持,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
因此,稳增长的前提是保增长。实体经济止跌并回升,在稳增长实现后,才有条件尽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就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发力。着力点转向供给侧改革时,决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在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的努力。没有需求,没有需求的增长,供给能力再大也无济于事。需求侧的发力突出的是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的协调拉动。
首先,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其路径之一是培育消费力,包括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和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发展消费经济,消费型经济与服务型经济密切相关。三是拓展新型消费业态,也就是满足新消费需求的业态,其中包括网络消费、文化消费、健康消费、教育消费、旅游消费、休闲消费。尤其是网络消费,借助“互联网+”可以在广度和深度上促进消费需求。
其次,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这里要克服一个误区:即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指的是以消费拉动替代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型经济可能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目标,但现阶段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像预期的那么高,现阶段的经济增长仍然是投资拉动型的。实际上改善民生的消费需求目前仍然需要投资拉动。如环境治理、基础设施项目、公共品供给等方面的投资既能促进消费,又能拉动经济。
第三,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这对开放型经济水平较高的江苏尤为重要。国际经济不景气造成扩大出口的困难,但也提供了调整出口结构和出口战略的机会。这就是由依靠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一带一路”也成为扩大出口的新方向。
二、准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
当前经济下行问题不完全是周期性问题,周期性问题是短期问题,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长期问题,与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相关。表现在: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产能并存;高杠杆和高成本使众多企业成为僵尸,没有活力。
由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针对无效产能去产能、去库存;二是针对有效供给不足需要补短板;三是针对企业负担,去杠杆、降成本。这三方面任务必然会触动其背后的供给侧的体制问题,需要以改革的办法来解决。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明确要求,这就是: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体地说有以下三方面改革目标:
改革目标1:寻求供给侧的经济发展动力
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不仅有需求要素,也有供给要素。在需求拉动没有充分的力量阻止经济下行的压力时,更要在供给侧寻求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说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原因时指出我国的供给推动力消退,不等于说供给侧不再有新动力。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供给要素包括:投入、技术、结构、效率等。供给推动力消退只是指物质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供给能力消退。而在供给侧还有其它动力,创新驱动、结构调整、提高效率都是供给侧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尤其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还有很大的空间。相比需求的拉动力,供给侧的推动力更为长期。
改革目标2:建立有效供给的长效机制
有效供给不足实际上是结构性短缺,表现在现行停留在低收入阶段的供给体系,不能满足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消费者对供给品的质量、安全和卫生的需求,不能提供消费者信得过的产品和服务。现行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不仅涉及供给的产品结构,还涉及供给品的数量和质量。与此同时,低端和无效产能占用资源,造成库存和积压。建立有效供给的长效机制要求: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档次;建立精细化的治理体系和文化,加强质量管理和重塑精细文化;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打造诚信品牌。
改革目标3:释放企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