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07-24 00:19 阅读次数:
与这些举措相伴的,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开放预约的参观票 " 秒光 " 且出现 " 黄牛 " 兜售现象," 原来湖南大学没有围墙 " 等话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 ……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高校该不该设置围墙,以及大学该如何更好地开放?
没围墙=好大学?
对于大学围墙拆与不拆,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 " 大学圈 ",一直都有争议。
放眼国内,当下绝大多数高校都是有围墙的。近年来,为了让大学校园更加开放,一些高校在旧围墙拆与不拆、新建校园设不设围墙之间做了一些尝试。
早在 1993 年,北京大学就推倒了南门外长达 600 米的围墙,建起 2.5 万平方米的商业街,由此成为国内最早拆围墙的高校,但几年后又因多种原因而 " 重建 "。
至 2016 年,媒体报道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5 所高校试点 " 拆墙 ",消息一出即引发热议。但原北京市规划委回应称," 拆墙 " 一说并不属实,实则是对几所学校进行规划,加密路网和改善局部道路微循环。这起乌龙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其实隐含了民众对开放校园的期许。
上海是我国最先开展大学与社区联动的城市。近几年,该市的几所高校相继拆除围墙。其中,2021 年华东政法大学拆除了 11 处苏州河沿岸的建筑设施,优化出 2.1 万平方米的华政滨河公共空间,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对外开放的大学校园。
2022 年上海市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徐旭透露,学校计划拆除围墙,将校园向公众开放。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也透露,学校已制定关于校内一处剧院的改扩建方案,将加大剧院面向街区和社会的开放力度,还将沿街建设上戏美术馆、戏剧新空间等。
这些高校拆墙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城市哺育了大学,大学资源理应向社会开放和共享。
拆除围墙后民众能获得什么?
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例,该校逐步拆除围墙后,民众能够打卡校园内始建于 1926 年的淮海中路 1131 号 " 音乐城堡 ",也可以参观始建于 1936 年的淮海中路 1189 号英国花园建筑风格的楼房。游走在校园中,公众或能与敬仰的歌唱家擦肩而过,也有机会置身音乐大师的表演现场。
拆墙后,大学会有损失吗?位于湘江之畔的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建校之初就因地处岳麓山与湘江之间的狭长交通要道而无法围墙办学,由此成为少数不设围墙的高校。
据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铁芳介绍,不设围墙确实会有一些安全隐患和其他方面的困扰,比如周末校外到岳麓山观景的车辆太多,导致校园交通受到影响等。
一些学生曾在网上吐槽,学校不设围墙给他们带来诸多不便。例如,午饭时间校外人员来校就餐,导致学生排队就餐时间更长;篮球场等场所被校外人员占用,原本不充裕的运动场所被挤压;校外人员过多以致教学楼等地变得嘈杂,交通也更加拥堵。
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是 " 好的大学没有围墙 ",认为大学之 " 大 " 在于 " 有容乃大 "。对此,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孙文文告诉《中国科学报》,好大学和有没有围墙并无任何必然联系,围墙本身没有错,也禁锢不了思想。如果把办好大学和围墙联系起来,本身就是悖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永谋则认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更能融入社会、更加包容,但并不意味着有围墙的学校就不是好学校。中国主要的大学资源都是国家财政公共投入的,应该适当反馈社会,比如校园绿地、运动场所等可以与社会共享,这些并不是一堵围墙所能阻挡的。
" 几乎所有设围墙的高校都认为,不设围墙容易引起安全隐患,学生安全难以保障。事实是,不设围墙固然风险更大,但还没到学生安全难以保障的程度。" 刘永谋表示,既想没围墙又想要保障师生安全,这给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实可以通过深入调查,结合本校实际施策,比如出台一些弹性的校园开放政策。
有了围墙,大学没法开放?
相关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