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07-11 09:50 阅读次数:
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 2023年6月30日
南京工业大学坚持“三个聚焦”
全面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南京工业大学充分发挥高校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用,坚持“四个面向”,从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作为、创新突破,努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
一、聚焦夯实人才根基,不断壮大科技创新“生力军”
一是深化人才招引强队伍。围绕前沿技术、交叉学科、发展所需,探索创新科技人才校地“双引双聘”新模式,实现人才校地“双落户”。每年举办“探•智”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实行“一院一策”“一人一策”精准引才,近5年先后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近千人,科研队伍越来越壮大。二是强化人才培养提质量。依托大平台、大项目,建立健全“大师+团队”“基础+应用”“教学+科研”一体化人才团队培养机制,加强科技人才与产业人才双向互动,成功打造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国家级团队15个,近5年新增国家级人才41人,自主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三是优化人才评价激活力。聚焦激活科研人员内生动力,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设置社会服务型岗位类型,目前已有40人晋升社会服务型教授、副教授。注重关心青年科研人才成长,创新开设破格、直评、特别推荐三种职称晋升通道,帮助青年科研人才快速成长。
二、聚焦改革攻坚突破,持续产出科技创新“好成果”
一是着力建设重大科研平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全力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加快建设高能级科研平台和高水平创新载体,构建了以7个国家级平台、45个省部级、21个市厅级科研机构、76家校级研究机构为基础,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支撑,与地方政府共建共治的科技创新共同体。二是着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紧扣重大科技战略任务,全力实施“揭榜挂帅”科研攻关制,先后开出20项重大需求榜单,打破常规的“选帅”机制,对于项目“揭榜人”不设门槛、不问出身,最大限度调动全校科研力量。“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入选教育部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项,在《自然》《科学》正刊发表论文13篇。三是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省“科技改革30条”唯一试点高校,围绕科技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三权”改革,陆续出台60多项制度,提出先确权后转化模式,鼓励教师将成果作价入股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90%归科研团队所有,充分激活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三、聚焦服务发展大局,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贡献度”
一是服务重点产业布局建设。将学校科技创新力量与江苏产业发展版图紧密对接,在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异地科研机构8家。针对江苏化工产业结构亟待重塑等问题,连续5年开展“服务江苏化工转型发展专项行动”,服务化工企业300余家、承担各企事业委托项目840余项,输送化工人才近千名、减少“三废”排放近万吨、取得经济效益近亿元。二是服务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充分发挥学校化工、安全等学科优势,建设应急部化工过程本质安全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化工本质安全研究院,助力提升全省化工本质安全水平,40余项技术与决策咨询成果被中央、省级部门采纳。围绕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成立江苏省重点应急管理学院,举办全省安全生产管理干部主体班,有效提升应急管理队伍专业水平。三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所需。全面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与南京市江北新区、鼓楼区等地合力打造以“工大智谷”“工大硅巷”为代表的“环南工大知识经济圈”,形成“南工大”特色新型研发机构集群,获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近年来,服务2000余家江苏企业,开发转化1000多项专利技术,有力推动科创成果赋能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