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新职业汹涌而来 高校教育准备好了吗

时间:2023-04-16 02:52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与学科专业有关的行业发展也频频引发社会关注:前不久,上海世界技能大赛通过对行业发展人才结构与需求的调查分析,发布了包括5G+工业互联网、数字金融、数字化营销、新能源汽车在内的6大领域内具有前瞻性的52种“未来职业”;最近大火的OpenAI新成果的发布,同样引发公众对新技术与职业的探讨:新技术会导致失业吗?未来会有哪些新职业产生?

  面对汹涌而来的新职业,高校教育是否做好了准备?各种观点在交锋:有研究者认为,象牙塔里的高校教师未必跟得上行业最新趋势;也有研究者认为,学校教育需要培养、教授学生的是基础知识与核心能力,没必要与新职业亦步亦趋。

  从学校到职场,毕业生缺什么?

  在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方世心看来:“高等教育无法完全支撑年轻人职业发展,已经不是全新的话题。”

  高校传授的书本知识与用人单位的实践需求脱节的情况,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我们经常收到行业的反馈,企业对毕业生所期待的人才与高等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力不太匹配。”方世心说。她曾在国内的一些理工科院校做调研,有学生反映,他们在校内实践课上使用的机器,落后于工厂实际使用的机器三代以上。

  即便在一些前沿新兴行业——在很多人看来,不少新兴学科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与行业的匹配度更高——这种状况也没有太多的好转。

  在新能源汽车、互联网等前沿行业人士跟方世心的交流中,就有这样的反馈意见:多少有点衔接不上,学生尤其缺乏实践能力。

  王女士(化名)在国内一家颇具规模的智能电动汽车公司从事人力资源工作10年了。她在工作中观察到:“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属于多学科交叉行业,需要员工具备相关技术背景和知识,包括电动汽车技术、软件开发、自动驾驶技术、电池技术等等,而目前学校内部针对性的横向交叉学科培养较少。”

  不少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很多毕业生项目落地的经验不够,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他们无法从企业的角度思考产品,不能很好地平衡产品与市场期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职责。”她说。

  羚羊工业互联网是安徽首家政企联合打造的市场化运作的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85后周文晶是这家互联网公司的高级咨询经理。她在与高校实习生和刚进入公司的应届毕业生打交道时注意到,有的学生具备工控类、信号类技术,有的学生具备数据、AI方面的技术,但很少有人具备全面的技术能力,也没有在工业互联网综合应用方面的经验或实训经历。“复合型人才少,综合性能力不足。”她说。

  “工业互联网相关新职业的实践和见效益周期长,需要学生深入行业、到车间里去操作,挖掘企业痛点、痒点、难点,而许多学生不愿意长期在工业现场挖掘取材。”周文晶分析原因。

  根据方世心对很多新行业的观察,“不少从业人员来自于各种专业,这说明我们的专业没有培养对口的专业人才,这与高等教育脱节有一定关系,也与社会环境变化、经济发展快速有关。”

  方世心分析,高等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与大学专业课的设置方式以及多数高校教师本身不在业内工作等因素有关。

  新就业需求倒逼教学改革

  在上海世界技能大赛发布的“未来职业”中,有将近半数与数字、元宇宙、互联网有关,例如数字金融营销师、元宇宙资产管理顾问、元宇宙活动策划师等。

  元宇宙的发展带来新职业,需要从业者具备新的技能和素质。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教授沈阳介绍,清华大学已于2022年开设了面向本科生的公选课《元宇宙的发展与挑战》,课程从元宇宙技术架构、行业现状、运行机制、 产业应用、风险治理等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元宇宙;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新闻学院有《未来产业发展与元宇宙案例实务(青蓝计划)》课程,由校内十余个专业方向教授联合担任教师;经管学院管理专业的“前沿科技”专业课也讲授元宇宙经济学内容。

  “高校人才培养不仅要服务当下,更要面向未来。尤其是要发挥教育联结科技和人才,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枢纽功能。”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刘志阳教授说。

  事实上,不少高校注意到,高校教育需要努力追赶产业发展趋势,并通过教学改革,在产教融合方面发力。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