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光明网】张蔚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3-03-31 11:5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随后,2013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后首次中央城镇化会议中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并表示“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这一重大论述科学判断了我国城镇化所处阶段,指明了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性,也为新型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一、为什么说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既吸取西方国家城镇化发展的教训,学习借鉴成功模式,又将其与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战略部署。

  首先,西方国家经验表明实现现代化必须注重城镇化。现代化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多层面、全方位转变的过程。第一次现代化转型由工业革命开启,推动社会分工深化细化,为传统农业转型创造条件,使大部分发达经济体从传统乡村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二战结束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社会形态逐渐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知识和创新取代工业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信息化也反向渗透赋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驱动着现代化走向第二次转型。由此可见,城镇化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两次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城镇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平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是世界历史的全新类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这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要在两次现代化转型的叠加中进行,一方面,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充分的生产要素支持和原始创新,为信息化提供优秀人才集聚和技术场景应用场所;另一方面,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科学判断我国城镇化所处阶段的基础上,我国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不同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更偏重于经济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则更聚焦于解决“人”的现代化问题。以人为核心中的“人”至少包含三种含义:一是与“物”相对的“人”,即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传统的城镇化采用了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城市扩张开发模式,而新型城镇化把关注点回归到人的城镇化上来。二是与“群体人”对应的“个体人”。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性最基本的问题,人在城市发展中所具有的主体资格、能力、素养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然而,我国过去以增长为核心的城镇化更多将“人”视为服务于城市建设的“资源”,而非城市发展的目的,相对忽视了人的城市权利,而新型城镇化呼吁让城市个体享有平等的生存、发展和参与机会。三是与“部分人”对应的“每个人”。过去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民工、农民等相对弱势群体的发展诉求,而新型城镇化强调“惠及全民”,让更多人共享城镇化发展红利。因此,人的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必然选择。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随着顶层设计逐步完善与地方积极探索,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顺利。一是1亿人落户任务提前完成。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各级城市放开放宽落户限制,202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4.72%。二是常住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居住证制度全面建立,义务教育、住房保障、就业服务等逐步覆盖常住人口,各类社保跨转流程持续完善。三是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人地钱挂钩”、农村“三权”维护和退出机制、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等成效明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