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饭圈里的中国青年:误解与真相

时间:2023-03-23 18:0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编者按】近年来,“饭圈”现象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对于“饭圈”现象的研究,以及“管理好饭圈”的呼吁也随之出现。本文的两位作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蒙克副教授与合作者、饭圈青年盛一诺(清华经管学院研究生)围绕“饭圈里的中国青年:误解与真相”这一主题,以对话的方式呈现出饭圈青年的自我探究和剖析,以及四位受访饭圈青年的生命故事。两位研究者指出,偶像和饭圈并非是简单、非理性的消遣,而是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背景下回应了粉丝青年们的心理需求。

盛一诺:我们从2022年8月开始做饭圈的研究,到现在已经半年了。您最初是怎么开始对饭圈研究感兴趣的?

蒙克:我去年开始在B站上当up主,出于了解用户的动机,我想选择一个切入的角度,来理解当代中国的年轻人。青年研究中有许多可以选的题目,我觉得饭圈挺有意思的。所以这是一个粗浅的、基于个人经历的选择。

盛一诺: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关于饭圈的研究论文,您觉得自己的研究和它们有什么不同?

蒙克:我对于现在饭圈研究的一个感受是,它们大多是从管理者的视角出发,看到饭圈存在的问题后,就想直接“管上”。我觉得这个视角有其道理,因为饭圈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如果仅仅从管理者的视角出发,最终也是很难管理好的,因为你并不知道粉丝们为什么会喜欢偶像,为什么要加入饭圈,为什么留在饭圈里,又为什么离开。如果不知道这些行为的底层逻辑,你的管理其实也会浮于表面,在很大程度上治标不治本,甚至会造成更多的问题。所以我们的研究就是希望从饭圈中人的视角出发,来回答所有这些问题,从而理解粉丝在饭圈中的行为逻辑。

你又是为什么会对饭圈研究感兴趣?

盛一诺:我一开始的动机是想去理解自己的人生经历。在我的生命历程中,追星、同人文等许多以女性为主要对象的文化消费产品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认为这些文化产品之间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想通过粉丝文化这个容易入手的切口,去理解它们对我的意义。而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发现单纯剖析自己是不够的,所以我希望通过访谈别人,倾听他们的故事,去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文化产品对我们的生命历程的意义。

蒙克:所以咱们研究饭圈都是带着各自不同的问题意识。说回来,因为我在做up主,所以我们的访谈对象也是在b站评论区里招募的。

盛一诺:是的,我们以问卷的形式邀请大家留下联系方式,之后通过访谈了解他们的追星经历。我们一共回收了481份答卷,其中392份来自女性,89份来自男性。截至目前,我们已经访谈了25位女粉丝,6位男粉丝。

蒙克:其实在研究中,驱动我探索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饭圈里主要都是女性,为什么我只听过“饭圈女孩”没听说过“饭圈男孩”。你在研究前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猜测吗?

盛一诺:我猜测男性可能更关注自身的成功与否,但女性可能更容易把自己生命中的关注点分散到其他的对象上,比如我偶尔就会产生“我可以不幸福,我嗑的cp一定要幸福”这样的想法。

蒙克:要是用这个比喻,我可能是:“我嗑的cp要幸福,我也要幸福。”既要又要。

对这个问题,我一开始的猜测是很粗浅的,就是觉得女孩追娱乐明星的多,男孩追体育明星的多。但是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好像并不是这样。现在体育圈的粉丝也主要是女生,而且她们复刻了原来在娱乐圈的饭圈的很多行为模式。直到目前我们的研究也无法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但至少提供了一些视角。

替代性生活方式的展示者

“和家人竟然还能这样相处,家庭竟然还能这样生活,竟然还能和自己爱的人、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爷爷奶奶这样去表达自己的爱,还挺让我惊奇的。”

蒙克: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了粉丝参与饭圈的一些模式(pattern),或许可以提示我们粉丝加入饭圈或者饭圈行为的一些逻辑。我们先谈谈最早发现的模式?

盛一诺:好的,我想先分享一个来自小夏的故事。小夏来自陕西的一个县级市,他在上大学之前没有离开过陕西。作为半个留守儿童,他和父母的关系比较僵硬。他和父亲在一起时经常不知道说什么;而他的母亲总是在催他考本地的公务员和教师资格证,找一个值得向邻里炫耀的工作,要么就是抱怨他篡改了自己的高考志愿,偷偷把母亲给他安排的当地师范院校,改为另一个省份的社会学专业。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