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高校要成为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时间:2023-03-19 12:2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高校要成为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陈 旭 邱 勇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2021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强调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作为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家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肩负着重要责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深化对人才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成为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加强党对高校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党管人才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和政治保证。高校党委必须担起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责任,坚持“加强培养、积极引进、持续支持、统筹协调”人才工作方针,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列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

  政治方向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性问题。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镇,必须加强政治建设、把稳政治方向。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全过程严把政治关,坚持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并重,坚决克服在师生中存在的忽视政治、淡化政治、避谈政治、远离政治的倾向。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世界格局深度调整,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渐激烈,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不断沉渣泛起的形势下,注重加强教师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教育引导教师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武器,拨开思想迷雾、感悟真理力量、坚定理想信念。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鼓励人才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高校要成为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战略科学家和顶尖人才是人才中的“关键少数”,对于高校提升师资队伍建设高度和世界学术影响力具有关键作用。2003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回到清华大学任全职教授。图为2004年,杨先生为物理系本科生教授普通物理课程。 清华大学供图

  近年来,清华大学通过深入研究新时代知识分子的特点,加强对学术骨干教师的政治吸纳,做好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弘扬“共产党是先进科学家的光荣归宿”传统,打造青年教师骨干领航工作站等平台,引导广大教师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自2018年工作站成立以来,先后有156名教师进站,海外引进人才占比72%,目前已发展包括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团队骨干成员和“戈登·贝尔奖”获得者、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负责人在内的78名党员。

  二、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高等教育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要有这样的决心,坚定这样的自信。

  当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足。要探索推动本科生文理渗透、通专融合的培养方式,加强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创新完善因材施教模式,深入实施“强基计划”,构筑人才培养特区,激励最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研究,为国家培养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具备国际视野、发展潜力巨大的基础学科领域未来学术领军人才。秉持科教融合理念,完善研究生分类选拔、培养、评价的制度和机制,把学科交叉融合等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加大原创能力、独创精神的培养力度,支持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直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开展钻研探索,引导学生热爱学术、追求真理,把奉献国家民族作为毕生的追求。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