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探析

时间:2023-03-19 12:2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探析  (2020年第8期)

                                         马多秀

  朱小蔓教授(1947—2020年)是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与实践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她始终坚持致力于情感教育研究和实践,以“情感”之眼来思考教育问题,在道德教育、教师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诸多理论并付诸于实践,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2019年9月,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情感教育论纲》第3版再版,距离1993年5月第1版出版已经整整二十六年。对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理论内涵和时代贡献等进行系统梳理,不论是对提高情感教育研究和实践的自觉性,还是对增强情感教育理论自信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产生的标志是1993年《情感教育论纲》的出版。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时代背景、深厚的个人成长体验基础、教育实践基础和哲学理论基础,是三者交织和碰撞、共同发酵和催生的。

  (一)丰富的人生经历为情感教育思想产生奠定了个人成长体验基础

  朱小蔓教授于1947年底出生于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她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各种运动、“文革”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运动、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时期。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是她的情感教育思想产生的鲜活源泉,特别是“文革”时期的家庭遭遇和个人下乡插队经历,让她更加深刻地体验到情感对个体成长的重要作用。

  朱小蔓教授的父亲朱启銮先生是一位老革命、老共产党员,学生时代任南开中学和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学生自治会主席,领导了天津纪念“九·一八”一周年活动和北京“一二·九”运动,而且,在白色恐怖年代,长期从事地下党工作。然而,“文革”时期,她的父母却被关押审查长达十三年。在“文革”期间的1968年到1970年,朱小蔓教授随着国家号召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到农村插队生活,这段经历让她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但也锻炼和磨砺了她的坚强意志。朱小蔓教授生前在讲到这段经历时候,多次深情地回忆,那时候她白天在地里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学习制图,心里想着要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农民修水电站,改变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跟农民朝夕相处,从农民那里获得的关心、照顾、赞赏,使得她感受到逆境和困难中的温暖,这成为她在父母受到压迫和家庭生活发生变故时获得的精神和情感方面的支撑与补偿。同时,小时候父母给予了她最慈爱、最宽松的教育,与父母之间建立的相互信任和依靠的情感上和精神上的亲情,为她在那个颠倒是非的年代指明了方向,没有导致她在精神上的迷失。

  朱小蔓教授生前多次讲到,自己对情感教育的情怀源泉就是家庭里父母对自己的循循教导、所接受的中小学教育、农村插队生活体验、工农兵学员的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时期的教育。而且,这种情怀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术和人生是连接在一起的,个人的学术选择一定是和自己的人生价值密切相关的,是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的。朱小蔓教授曾说:“对知识的热爱与信念,对生活的热爱与信念,对人世间淳朴情感的信赖、眷恋,对纯真的怀念,对美好感觉的信奉、温暖、忠诚、侠义、正义……这些情感体验和眷恋,是我保持原有性格、人格没有扭曲的重要源泉。它们是我后来选择走上情感教育研究与实践之路的生活依托。”①

  (二)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为情感教育思想产生奠定了教育实践基础

  20世纪80年代,社会普遍高度重视知识教育,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过度重视知识学习,过度强调知识学习的系统化、学科知识逻辑性等倾向却呈现出对学生情感发展层面忽视的问题。尤其是,这对关乎学生精神成长的德育的影响至为深刻。

  1972年底,朱小蔓教授大学毕业后开始在高等学校工作,1973年到1985年期间,先后担任团委书记、党委宣传部负责人等行政职务,同时还兼职给大学生上思想品德、人生修养、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她在工作中发现,“大学德育课程建设中片面追求知识系统化、片面讲求学科逻辑的思路,并不符合道德教育自身的目的和本性”②。学校德育中情感的缺失非常严重,那种概念化、教条化、浅表化的德育,由于不重视人的生命的内在情感,主要靠外部的知识灌输和行为规约,实际效果非常有限。而且,20世纪80年代中期,软科学研究兴起,德育研究开始重视使用量化研究方法,学者们希望采用更科学的方法评价德育的效果。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虽然这对我国长期以来德育研究中缺乏实证研究是不可否认的进步,但是实证研究方法在使用过程中被机械化地操作,却又造成了品德评价中实际上的不公平。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