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第一观察丨何为教?何为师?读懂习近平的教育观

时间:2023-03-19 03:53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第一观察丨何为教?何为师?读懂习近平的教育观

  “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9月8日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并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祝福。

第一观察丨何为教?何为师?读懂习近平的教育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几乎每年教师节、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都会用各种方式同老师同学们互动;在多次重要会议、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都对教育问题给予特别关注。一个个重要讲话,一次次互动交流,传递出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观”,引领着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重要基石

  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有多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有过明确的阐释:“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为了让教育的基石作用更稳固、更持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出台教育改革文件和方案达几十份,涉及教育评价、乡村教师、“双一流”建设、校外培训、学前教育等方方面面,教育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教育改革发展,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方向问题。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教育发展之路。在多个不同的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这一问题。他指出,“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最根本的就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

  这既是经验,也是未来发展必须坚守的铁律。

  大先生

  “好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总书记在回信中的话,体现了对教师要做“大先生”的殷殷期待。

  2014年教师节的前一天,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用了近三分之二篇幅,与大家交流“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标准。

  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同师生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又谈到好老师的话题,提出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2021年4月,来到清华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第一观察丨何为教?何为师?读懂习近平的教育观

  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清华大学考察。这是习近平离开学校时,同师生们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反复谈及这个话题,恰恰说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先生”的期待,正如总书记所言,“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接班人

  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做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一个都不能少。

第一观察丨何为教?何为师?读懂习近平的教育观

  201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市少年宫参加“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这是习近平同孩子们合影。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2013年5月,在北京市少年宫,习近平总书记观看孩子们劳动,并勉励他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2016年9月,回到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习近平总书记同正在训练的小球员交流,告诉他们体育对陶冶性情、历练意志有重要作用。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