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梁启超趣味主义教育的现代启示

时间:2023-03-04 16:3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梁启超趣味主义教育的现代启示

梁启超致梁思成信,现珍藏于新会区博物馆。

   

梁启超和儿子梁思永(右)、梁思达(左),摄于20世纪20年代。

   

梁启超趣味主义教育的现代启示

↑梁启超先生认为,“注射式教育”和“课目太多”都会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亦是如此。图为江门学子把艺术与国学融合搬上舞台。

   

  曾几何时,教育焦虑盛行,教育“内卷”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当我们回顾梁启超生平,不难发现一个教育的传奇:广东新会一个偏僻的村庄,一个寒素之家,竟诞生了这样一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伟大人物,而梁启超又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清白寒素的家风家教,培养出了一大批梁家子弟,创出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风成就。

  梁启超教育子女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写家书。现存梁启超给子女的家书400余封,前后持续15年,少则每年数封,多则每年几十封;有时清晨写,有时深夜写;或寥寥数十字,或洋洋数千字;内容有时事,也有家事……无一例外,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父爱。

  近日,我们翻开梁启超的家书,砚海拾遗,如获至宝。关于教育,早在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就已经说透了本质,提出了“趣味教育和教育趣味”这一理念,并践行在学生和子女教育中。本期报道聚焦“家风家教、趣味主义”,跨时空“对话”梁任公,揭开趣味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并探讨如何应对教育“内卷”。

  策划/黄创快 谢敏

  统筹/曹乃付 王鼎强 黎禹君

  采写/曹乃付 黎禹君

  摄影/黎禹君 吕中言

  资料图片

  文史与学术顾问

  李翠叶 李丹 赵楠 邓文华

  A “趣味是教育的目的而非手段”

  江门日报:任公先生,梁氏家风与家教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便是,“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这种情形的确使人羡慕,也引起许多年轻父母对先生教子之道的兴趣。能否分享一下您在治家教子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梁启超:作为父亲,看到自己的儿女都能为国家、为社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我自然感到欣慰。我常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包括院士之类的名头,都不必太在意。说到教育子女,本没有什么奥妙,不过是把做人的本分告诉他们,求知识固然重要,做人更为重要。所谓家教,就是教育子女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不随俗流的新人。

  江门日报:我们当前“双减”政策倡导的教育理念与您的想法不谋而合。时至今日,先生的教育理念非但不过时,还相当超前,符合国际化的现代教育理念,实在令人钦佩。

  梁启超:何为“双减”政策?我未曾耳闻。

  江门日报:“双减”,在我国教育领域中指的是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从近年来教育政策实施的情况来看,“双减”政策的执行力度之大、辐射面之广、影响力之深前所未有,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核心是以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全面发掘学生的潜力,帮助孩子培养和谐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回归教育的本质。

  梁启超:这是一个铸魂育人的好政策,想必在此背景下,孩子可以自主安排的课余时间大幅增多,学习生活更加具有弹性、个性和趣味性。我一直以“趣味”为最大人生价值、人生观念。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趣味教育”这个名词,并非我所创,近代欧美教育界早已通行了,但他们还是拿趣味当手段。我想进一步,以趣味当目的。我一直认为,趣味是教育的目的而非手段,教育不可以摧毁趣味,只有有趣味的教育才能使教育变得圆满,才能使人受益终生。

  一次,我给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读书的女儿思庄写信说,现代生物学是中国目前的空白,建议选择这个专业。没想到,思庄的志趣不在生物学,进入这个专业以后,学起来很吃力,苦恼万分。了解到自己的想法影响了女儿的选择,我十分后悔,马上写信纠正说:“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话。”这让思庄得到鼓励,及时调整,选择了图书馆学重新开始。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