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时间:2023-02-24 15:0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怀进鹏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凝练总结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精辟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谋划未来的目标任务和行动纲领,深刻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大会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标注了新起点,开启了新征程,谱写了新篇章,擘画了新蓝图。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掌舵者、领航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作为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按照中央部署,教育系统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着力学深悟透,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深刻理解教育优先发展的丰富内涵和时代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结构布局上作出一项十分重要而鲜明的调整,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且单独列章阐述,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报告首次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写入党代会报告,并再次重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把教育摆在战略重点的地位”。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1992年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此后历次党代会都延续这一战略部署。这些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一贯重视和长期坚持。党的二十大的部署,是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强国崛起规律、对当今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特征、对未来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和把握,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关心重视一以贯之,对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强调与期待。


  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发展的先导,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我们要深刻理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刻领会中央的战略意图,切实看到教育、科技、人才地位作用的极端重要性,深刻把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支撑和基础工程的特殊意义、特殊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


  一是从报告文本中的位置摆放来理解。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中,教育都是放在经济、政治、文化之后进行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教育放在第五部分,紧接“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即“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突出位置进行部署,并摆在这一部分的前列。这样的位置摆放,赋予了教育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新的属性、新的价值和新的使命。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始终把教育置于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中的优先位置来考虑和谋划,在教育地位作用的认识上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教育重要性的表述是:“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党的十八大的“基石”到党的十九大“基础工程”再到党的二十大的“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和“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充分体现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