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笔试科目二划重点!

时间:2023-02-18 21:13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五、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进程的环节、教师讲授的环节)★★★★★

  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 检查知识

  六、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单选、简答】★★★★

  直观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启发性原则

  七、直观性原则

  1.涵义教师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2.直观手段的种类【单选】

  a.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性参观)

  b.模像直观(图片、图标、模型、幻灯片、录像带)

  c.言语直观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简答)★★★★★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八、启发性原则★★★★★

  (1)涵义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2)贯彻的要求【简答】★★★★★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d.发扬教学民主

  九、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涵义: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贯彻的要求★★★★★

  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b.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难点的教学

  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不能杂施

  十、因材施教原则★★★★★

  (1)涵义:教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o

  (2)贯彻要求(简答)

  a.充分了解学生

  b.尊重学生的差异

  c.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d.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

  十一、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①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②讲授要有系统性和启发性。

  ③讲授方式要灵活多样。

  ④讲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

  十二、谈话法的要求★★★★★

  谈话法亦称问答法。谈话法是教师根据教字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基本要求:

  1.准备好问题和谈话提纲

  2.讲究提问的艺术

  3.做好归纳总结

  十三、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与任务的要求(2)教学重难点

  (3)教学的时间、设备与条件(4)课程性质和特点

  (5)学生年龄特征(6)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与个性

  十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十七、备课的要求(1)三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三计划: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十五、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简答)★★★★★

  1.从教师角度看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得当

  (4)教学结构合理

  (5)讲究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从学生角度看:

  (1)学生注意力集中

  (2)思维活跃

  (3)积极参与

  (4)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十六、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简答】★★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2)要有代表性

  (3)作业形式要多样

  (4)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5)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6)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十七、上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一堂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德育

  一、小学德育的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特点)★★★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

  四、疏导原则

  概念: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要求【简答】★★★★★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五、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贯彻要求【简答】★★★★★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贯彻要求【简答】★★★★★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七、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2.少先队活动

  3.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4.班主任工作

  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一主要功能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一基本功能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一最终目的重要功能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三、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常规管理规章制度

  平行管理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

  民主管理服从正确决定、参与管理

  目标管理 德鲁克 以自我管理为中心

  四、班级文化的特点

  教育性、凝聚性、制约性、自主性

  五、班级文化主要内容与类型

  (1)班级物质文化(基础)

  (2)班级行为文化(最活跃的因素)

  (3)班级组织和制度文化(保障)

  (4)班级精神文化(灵魂)

  六、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简答】★★★★

  (一)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受到分数和教师权威的影响,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二)策略: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班级管理的核心)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学校管理宗旨)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七、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单选简答】★★★★

  1.明确的共同目标(基础)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八、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九、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班主任如何建设和培养班集体)【简答】★★★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最关键因素、首要任务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外部保障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是否形成的标*

  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重要性)【简答】★★

  (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三)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十一、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十二、【简答】如何看待后进生?

  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

  (1)后进生的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

  (2)后进生的教育: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③培养自信心

  十三、班主任的职责【简答】★★★

  1.组织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的首要工作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

  4.组织与开展班会活动——班主任重要的日常工作

  课外、校外教育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4.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

  文娱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课外阅读活动

  三、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主要形式);个人活动

  小组大致可分为:

  (1)学科小组(2)劳动技术小组

  (3)艺术小组(4)体育小组

  三结合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1、教育内容的生活化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3、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方式有∶★★★★★

  互相访问;建立通讯联系;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

  四、三结合教育的意义★★★

  1.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2.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3.各种教育间互补,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新课改

  一、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简答】★★★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注重知识传授促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

  2.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3.课程结构坚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5.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甄别和选拔 促进发展

  6.程管理制度过于集中实行三级课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二、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简答】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等的多元化o

  (3)重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4)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