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12-15 02:39 阅读次数:
什么是跨文化?顾力行教授带来第三期外语学科新生学术引领计划通识教育系列讲座
为积极推进“多语种+”办学战略,突出“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帮助外语学科新生从一开始就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领域,提升外语能力,掌握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学校特邀资深学者举办“外语学科新生学术引领计划”通识教育系列讲座。2022年11月25日,第三期外语学科新生学术引领计划通识教育系列讲座在上外松江校区成功举办,顾力行教授为大家分享:什么是跨文化。讲座由德语系胡凯教授主持。
讲座主讲顾力行教授
讲座主持胡凯教授
随着胡凯教授的主持介绍,一场关于“跨文化”主题的讲座正式拉开序幕。跨文化研究中心的顾力行(Steve J. Kulich)教授作为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从跨文化身份认同出发,着重讲述了“什么是跨文化交际”“为什么要学习跨文化交际”“如何成为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有哪些可利用的跨文化资源”“有哪些可研究的跨文化课题”等方面的内容,对跨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明了跨文化学习的价值及目标,并对相应课题和学习资源做出了详细介绍。
讲座现场
一、认识你自己——跨文化的第一步
讲座伊始,顾老师进行了自我介绍——顾老师成长于美国堪萨斯农场,曾在厦门、上海等地工作,在中国定居多年,有一位德国夫人和两个女儿。通过自我介绍,顾老师向大家说明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弄清“我们是谁”(who are we)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首要条件。然而,想要厘清自己的身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个人的身份都比表面看上去复杂得多,因为“文化是复杂的”。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文化立场(cultural standpoints);而身份的差异也会带来不同的交际行为。因此,在对自己和他人身份有敏感度的前提下进行“跨文化”交际尤为重要。因此,顾老师指出,对于彼此身份的感知,是所有交际行为的开始;同时,彼此对身份认同的理解会对我们的交际行为产生影响。
二、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为解释“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顾老师为大家引入了两个思考角度:说话人身份(speakers’ identities)和当下的国际事件(current global issue)。从说话人身份的角度出发,厘清“我们是谁”以及“自身的文化立场”是交际的前提;从思考当前国际事件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认识到,新冠疫情不仅是一场自然疾病、一个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一场政治权力的角逐,也是一个需要被关注的跨文化的问题。
顾老师指出,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互动。跨文化研究是一种比较研究,更为确切地说,也是人际或群体间互动的动态机制研究,即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相处或有效合作的过程。接着,顾老师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一种是比较研究(comparativist),旨在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涉及双边国家的比较文化(comparative cultural)研究和多边国家的跨文化(cross-cultural)研究。另一种是过程性研究(processual),即在将文化视作复杂的经历体验以及肯定文化杂糅性的基础上,对两种或多种文化互动的分析研究,对检验研究对象的文化适应程度有重要作用。此外,还有两种跨文化研究视角,分别是批评视角(critical perspective)和跨/超文化视角(trans-cultural perspective),前者主要关注权力叙事,比如如何应对特权和不平等;后者关注杂糅身份(hybridizing identities),比如灾害迁徙和移民难民问题。
三、为什么要学习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