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人民日报公布最伤孩子的7句话:有些话,永远不要跟孩子说(附沟通方法)

时间:2022-12-13 20:1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当老师多年,经常有父母向我咨询育儿困惑: 

  “问孩子话,他总说不知道,不想说。”

  “父母怎么说都不听,别人说什么他都听。”

  “道理说多了他嫌烦,说少了又怕他走弯路,太难了。” 

  问题虽然多,但归根究底都是沟通问题。 

  正确的沟通方式,不但可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成为家庭教育的催化剂。 

  亲子沟通中,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但往往事与愿违。 

  所以很多父母经常会想不通:“为什么我们说得都对,但孩子就是不愿意听?”“明明是为了孩子好,但他为什么就是不领情?” 

  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苦口婆心,和孩子真正接受到的信息并不一致。

  《父母的语言》里有这样一句话:“语言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媒介。”  

  我们通过语言和孩子沟通,通过沟通达到教育目的,但如果语言这个媒介没有使用好,很容易导致孩子不理解父母语言背后的用心良苦。 

  而关于正确的亲子沟通方法,和父母不该对孩子说的话,人民日报曾总结了这7点: 

  01

  当父母说:“ 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

  真实想法:“我给你的建议才是最正确的。”

  孩子理解:“我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心理学家帕萃斯·埃文斯曾在书中分享过一段很有趣的对话: 

  “宝贝,你想吃哪种冰激凌?”

  “妈妈,我想要香草味的。”

  “你不试试巧克力的吗?”

  “我就想要香草味的。”

  “可妈妈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我要香草的!”

  “你上次不是还说喜欢巧克力吗?”

  “我这次就想吃香草味的!”

  “你这孩子,真够怪的。” 

  《圆桌派》的一期节目中,嘉宾武志红说:“权力,才是中国家庭中一个绕不过去的东西。”   

  很多父母和对话里的妈妈一样,在和孩子的沟通中,看似在民主地征询孩子的意见,实则完全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想法。通过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了孩子,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力地位。 

  但培养一个没有主见和自主思维的孩子,不应该是家庭教育的目的。

  多鼓励孩子表达真实感受,多问问孩子“你的想法是怎样的”,支持孩子在能力范围内做一些尝试,这才是父母真正应该做的。 

  02

  当父母说:“我说不行就不行。”

  真实想法:“这件事是错误的,不可以做。”

  孩子理解:“因为你是大人,所以我只能暂时服从你的安排。”  

  李玫瑾教授曾经分享过一种育儿中的普遍现象: 

  “父母说不要和某个坏孩子玩,但孩子反而会偷着去和那些父母眼中的坏孩子玩,甚至还会通过撒谎来‘暗度陈仓’。” 

  为什么父母明明三令五申了,孩子却完全不听? 

  其实是因为,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经常以指责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问题,再强制要求孩子怎么做,他们自然会产生逆反心理。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个“移情沟通原则”,指出在沟通时需要先了解对方的想法,然后再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想法。 

  所以,当和孩子有了分歧时,与其强加干涉,不如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比如问问孩子为什么要选择和他交朋友?最后再表达你的担忧和顾虑。 

  尊重孩子的选择,倾听孩子选择背后的为什么,也是和孩子之间建立沟通信任的一种方式。

  03

  当父母说:“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真实想法:“按照我规划的路走,你未来才能过得更好。”

  孩子理解:“为什么要强迫我?”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