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提质增效思考

时间:2022-12-09 11:25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何丽君

    苏霍姆林斯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因其在孩子成长和教育中的重要性,家校共育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而“双减”政策与《家庭教育促进法》先后推行实施,标志家校共育进入一个新阶段。但是,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家校共育实践中存在着某些亟待解决突出问题。新时代家校共育如何提质增效,如何充分发挥家校共育作用对于“双减”贯彻实行,切实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至关重要。

    一、新时代的家校共育

    (一)家校共育背景

    始于我国19世纪50年代并与80年代逐步走上正轨的家校共育,理论与实践虽有一定发展,但仍是粗放型发展。质与量的提升迫切需要理论及政策指导,伴随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在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家校共育日益受到重视。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2021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出要“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国家从法律和政策角度对家校共育制度体系进行了完善,并为进一步构建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和育人环境提供了政策保障。系列政策先后出台标志着我国家校共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双减”政策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政策顺利实施对新时代家校共育质与量提出新的契机和新的时代机遇。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结构变革使得家庭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单亲家庭、留守家庭、隔代抚养家庭、多地分居、跨国婚姻等家庭类型逐步增多,亟须正视这前所未有的家庭教育挑战,形成新的家庭教育理念与规范。

    (二)家校共育

    新契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迫切要求以及“低强度”学业负担、“高质量”教育效果目标期许,对以往缺乏理论及政策指导的自发性、经验性的家校共育提出新的课题、挑战以及发展方向的新契机。“教”在学校,“育”在家庭,家庭是教育的开端、道德养成的起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和学校是两个重要的教育场所,直接影响着家校共育以及政策实施的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家庭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双减”政策的实施,家校共育面临新的更高的发展空间前景:家校教育思维理念转变、家校共育信念增强、家校双方自身教育水平提升等。通过调研发现,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重塑教育生态、回归教育发展理念、创新教育治理,面临着全新挑战,需切实转变家校共育思维观念,重构家校共育“新生态圈”,任何功利化、短视化行为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三)后疫情时代必然要求

    家校共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内外的多项调查表明,几乎从小学到高中所有阶段的所有学生,都希望家长对学校有更多的了解并能够合作。新冠疫情暴露出家校共育很多深层次问题表明,后疫情时代家校共育建设更具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且亟待提升效能。教育既有知识技能意识层面传授,亦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孩子健康全面成长,既需要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对话交流,也需要难忘的友谊、深厚的情谊和集体的荣誉等体验,这些绝非单纯线上教育所能成就,线上教育只是学校教育的辅助与补充,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直面交流。因此,家校共育提质增效是后疫情时代必然要求。

    二、家校共育提质增效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基本形成家校共育意识

    调研发现,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中家长已基本形成家校共育意识。绝大部分家长都认识到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承担的角色和责任的重要性,在时间充裕的条件能主动积极参加家校共育活动,家校联系方式逐渐多样化,内容增多,家长参与学校活动频次增多。家校共育的多样化,对家校共育提质增效有着重要作用。虽然家校基本形成共育意识,但调研中发展,家校共育中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家校共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方协调努力。

    (二)家校共育双方不平衡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