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时间:2022-11-29 07:5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第一节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 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例如,身体发展是按照首尾方向(即从头部到躯干到下肢)和中心外周方向(即从中间部位到边缘部位)进行的。心理的发展总是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等。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 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 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如童年期学生思维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少年期的学生,抽象思维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同时,还应注意前后相邻的阶段是相互衔接的。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指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如智力的发展,在儿童最初的几年发展很快, 4周岁前就已达到成人智力水平的一半,而此后则呈阶梯型减速发展。二是指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如十几岁的学生其身体发育水平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 但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比成人要低得多。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 可通过重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困难, 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因此,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由于每个个体在遗传、 环境、 教育等方面所获得的条件不同, 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性。这种个别差异性表现为:首先,不同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 。其次,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与水平也不尽相同, 如有的学生数学能力强, 有的学生则语言能力强等 。最后, 不同的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倾向性也不同。如有的学生热情, 有的则冷漠; 有的学生合群, 有的则孤僻等等。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 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 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及作用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肤色、身高和体重等都是可以遗传的。这些解剖生理特点也称遗传素质。

  1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或物质前提遗传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没有这个前提或者有缺陷,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就会受到不可弥补的影响,某种发展可能永远就不能实现。如一生而失聪的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其听觉能力而成为一音乐家。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个体的遗传素质是逐步发展成熟的 。如人们常说婴儿的发展是“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爸爸”就反映了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教育必须按照遗传素质发展的水平进行, 超越于或落后于遗传素质成熟水平的教育都不利于人的发展。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