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加强外语教育战略规划 助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时间:2022-09-29 22:5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国家语言能力新解读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日新月异,全球人口流动性与日俱增的大环境下,语言建设被提升至关系到一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文化、民生等全方面发展的战略高度。早在1993年,美国学者Brechet&Walton在为美国的非通用语种提出战略规划时,就已率先提出了“国家语言能力”这一概念,他们将其定义为“国家应对特定语言需求的能力”,实指“国家外语能力”。2017年,我国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主任杜占元一针见血地指出“强国必强语,强语助强国”,突出了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在我国发展壮大进程中的重要战略作用。我国学者针对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也从不同角度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并付诸实践。201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将“‘国家语言能力’内涵及提升方略研究”列为重大项目。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文秋芳对“国家语言能力”的内涵和提升方略进行了新研究,新阐述。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发展需要出发,文秋芳教授对“国家语言能力”进行了重新定义,即“政府运用语言处理一切与国家利益相关事务的能力”。同时,她提出,“国家语言能力”由三部分组成:(1)国家语言治理能力;(2)国家语言核心能力;(3)国家语言战略能力。其中,“国家语言战略能力”着眼未来,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特点,是国家对外进行开放、维护国家主权、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国际地位的支柱,涵盖国家外语教育、国家通用语国际拓展、国家对外话语表述和国家语言人才资源掌控四个维度。

  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

  放眼世界,扎根中国,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矢志实现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代背景下,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已日益步入世界舞台中央。从近年,我们可以看到,全球一体化,产业革命与科技变革,“一带一路”倡议,对外开放深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无不迫切需要催动国家语言战略能力的突飞猛进。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上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要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

  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因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全球一体化发展大环境下,做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提升国家语言战略能力,已经成为关系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的语言教育规划之一。为深入推进我国的对外开放国策和“一带一路”建设,助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加快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我们迫切需要精通经济、政治、法律、军事、外交、科技、文化等各方面专业知识且能够熟练运用一门或几门外语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

  站稳中国立场

  “国家语言战略能力”对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已经有目共睹,提升“国家语言战略能力”的系统规划和科学设计更是举足轻重,意义重大。2019年,文秋芳教授在对“国家语言战略能力”的阐述中,提出了“覆盖面”“科学性”和“影响度”三个评价指标。同时,她以国家外语教育维度为例,指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语言战略能力”建设与发展历程中的成就与不足。其中,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外语人才的培养强调了语言和专业的叠加,忽视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一味强调对西方语言文化的学习,忽略了中华文化,未能恰当处理国际视野和中国立场之间的辩证关系”。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