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未来的教育会变成什么样?

时间:2022-07-22 22:05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未来的教育会变成什么样?

好的学校是一个训练场,是一个去除了危险的小社会,你在这里训练和学习,以便进入社会后能够快速适应。

但是怎么才能保留社会的复杂,模拟社会的挑战,又能保证不受伤害呢?

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答案,不管是洪堡模式下把学生训练成专业分工下的流水线工人,还是纽曼模式下提升学生的自我创造力,其实都没有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源于德国的洪堡教育体系是现代教育的源头,也是我们中学分学科,大学分专业的由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输出什么样的人才。

这就像你进入职场以后,师傅觉得你需要哪几样技能,就分别教给你哪几样技能一样。

但是社会在变,行业也在变,很多专业毕业就失业了。

于是反思洪堡教育体系的人越来越多,纽曼的素质教育就再次被提起了,选课自由,学习自由,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该学什么,这样培养出来的就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职业教育,而是更加完善人格。

每个学生按照自己兴趣探索,然后进入社会根据自己积累的探索经验,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咱们国内近几年的素质教育,很大部分也是基于纽曼的启发,想要从洪堡的职业教育体系,往通识教育方面转一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

其实只要环顾一下身边,你就会发现有太多学生毕业5年后的工作和曾经的专业毫无关系了。

也就是说,大家毕业后依然还得重复一遍探索过程,探索自己喜欢什么,探索自己适合什么,既然如此何不把探索的时间提前到学校里呢?

但是理想是好,现实是残酷的,对于我们来说,想要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从两千年的科举开始,我们文化里已经有了洪堡的影子了,亦或者说我们的教育体系本身就有考试这种文化在里面。考试既能保证效率,还能保证公平,对于一个大国来说这两个已经很不容易了。

如果真要实行素质教育,那怎么去衡量学校的好坏,怎么去衡量招生的标准,怎么去判断一个学生是否真正探索到了自己的兴趣呢?

一件事情只要牵扯到非标准化,操作成本就会翻倍地上升。

所以这也就注定了素质教育只能在小范围里实行,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教学方式上的尝试都是如此,一旦想要规模化,大概率都会失败。

按照现在的发展逻辑,未来咱们从高中教育开始会分级,把人分级,把学校也分级,一部分去上大学去接受纽曼式的大学教育,自由探索,最后成为科学家和管理者,另一部分去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分工学得技艺进入社会直接上手。

德国现在就是这个模式,但是不适合现在的我们。

毕竟分级的前提,是观念和收入上的平等,大家对于蓝领和白领工人在文化上的一视同仁,他们并没有高下之分,这样孩子们选择时候才会觉得你当了司机,我当了记者,他去学了挖掘机,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另一个就是收入上的平等,只有收入上差距变小,才能让两种选择在观念上开始平等,毕竟经济基础决定脖子以上的想法。

等观念和收入都平等以后,清华出生父母的孩子最后选择当理发师这件事才不会上新闻,环卫工人的孩子考上了北大也会变成一个正常不过的选择。

也就是说未来洪堡和纽曼的教育思想都会有,就像儿童教育也会有蒙台梭利、华德福和瑞吉欧各种思想一样,各自选择各自喜欢,各自成长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这样也挺好。

好的教育,给予的不仅仅是自我探索的更多选择,也是我们长大进入社会以后,能够更多的选择。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