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浅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时间:2022-06-12 06:0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摘 要:加强新一代的劳动教育尤为必要和迫切,这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对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若要切实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则要做到让劳动课回归中小学课堂;提供切实的资源支持和条件保障;以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为着力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转变家长思想,助其树立家庭教育新观念。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近年来,教育的关注点更有所倾侧,重智育,轻劳育,造成新时代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劳动观念淡薄,劳动能力缺失,或出现对体力劳动倦懒甚至鄙视的不良现象。因此,加强新一代的劳动教育尤为必要和迫切,需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当前,劳动教育已成为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求。

何为“劳动教育”?近日,教育部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它的主旨和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亲身实践,手脑并用,出力流汗,锻炼身心,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素养以及积极的劳动精神。

一、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有助于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自信心和幸福感

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应试教育压力的环境下,疏忽轻视劳动素质教育的现象随处可见,有的出于溺爱,不忍心或不信任、不放手。而更多的是学校和家长更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对新一代的劳动教育,会衍生出什幺严重的问题呢?

首先,缺少亲身体验,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他们难以体会到劳动的艰苦辛酸和所获所得的来之不易,便不懂感恩和珍惜别人的血汗成果,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是理所应得的,其劳动责任感和使命感无从谈起。强烈的劳动使命感和端正的劳动观念思想的形成,需要教育的不断熏陶和长期的实践锻炼,不能浅尝辄止,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次,学生从小远离劳动体验,会导致他们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限制了自身的实践创造力。试想,不让学生切身体验,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如何得到锻炼?学成归来之日,他们如何能做到真正地顶天与立地?如何把书中所学所识的生硬理论巧妙地运用到现实的操作中去呢?满腹经纶却不懂得身体力行岂不可惜?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体验实践,方能深入透彻理解其中的道理,真正掌握技能来指导生活。

再者,从不参与实践的学生无法感受劳动所带来的光荣感和幸福感。爱因斯坦亲手做的小板凳,或许不是最完美的,却是他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会觉得无比光荣和满足。在生活中,父母那无微不至的包办都不如自己的一次亲身实践来得更有价值和成就感,哪怕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劳动是体现自我价值的最好方式,能给我们带来自信心和幸福感。

因此,无论从学校还是家庭出发,从小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强化他们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他们未来的人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二)加强劳动教育,更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有利于达成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

近日,国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到,加强劳动教育,不仅关系到亿万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

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崇尚劳动、重视劳动、热爱劳动。古有世界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泽被后世的四大发明、巍峨壮观的万里长城;今有雄伟磅礴的三峡大坝、万众瞩目的鸟巢体育场、有“海上天路”美誉的港珠澳大桥。每一项文物古迹、惊世之作无不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和血汗辛勤。劳动的过程让我们结合传统工艺,发掘新技能,体验秉承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大胆创新等传统精神和优良品格,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历久弥新。

青年一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民族的希望与未来。青少年的发展状况、思想观念、综合素质与国家的未来休戚相关。在新一代中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习惯和能力,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提高其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养成勤劳踏实、尊重劳动的良好品德,有利于抑制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等不良风气,有利于培育更多优质、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有利于国家安稳繁荣和事业兴旺发展。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