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中公教育 ( 002607.SZ ) 升维再出发,探索职业教育新界限

时间:2022-06-05 21:1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5 月,人社部公布了一份超额完成任务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成绩单。3 年内,人社部共使用资金 1000 多亿元,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 8300 多万人次、以工代训 3600 多万人。过去数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空前。

而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利好仍在升级。

5 月以来,新职业教育法落地,标志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入法治化阶段;财政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下达 2022 年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预算的通知》...... 一系列密集政策红利进一步向职业教育聚集,证明这将是长期的政策导向。

近日,中公教育 ( 002607.SZ ) 正式上线了 " 中公优职 " 泛职业技能提升平台,为大学毕业生等就业创业人群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求职需求对接等培训服务。这是继中公教育成立职教事业部、调整团队架构后,对职业教育板块布局的又一次升级。

万亿市场,如何破局

当前的环境之下,高涨的职业培训需求,叠加政策东风催化,万亿级的职业教育市场机遇正缓缓拉开序幕。

根据教育部及人社部统计,我国职业教育涉及人口高达 3.3 亿,其中包括 5000 万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在校生以及 2.8 亿具备初中以上学历的新型务工群体。2022 年职业教育市场规模有望首度突破万亿人民币。

图: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及增速

中公教育 ( 002607.SZ ) 升维再出发,探索职业教育新界限

资料来源:教育部,人社部

而好的赛道从来不乏竞争者。冲击职业教育赛道的玩家已不止传统的职业教育龙头。职业教育成为大部分 K12 教育机构转型的方向,包括高途、好未来、作业帮等玩家快速涌入。而 " 传统 " 教育机构则以综合性职业教育提供商中公教育和聚焦于 IT 培训的传智教育为代表。

有不少人认为," 线上 " 与 " 线下 " 之争,已从 K12 领域转移到了职业教育领域。

这并不尽然是事实——教育龙头们基本都采用了 OMO 的线上 + 线下双轨并行模式,纯线上或纯线下的模式并不再是主流。比如以面授班为特长的中公教育,2020 年的线上培训人次已接近 300 万。

但这个观点又有合理之处。看似相似的 OMO 模式只是表象,二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路径完全不同,路径不同导致克服行业痛点的能力不同。目前,职业教育面临三个十分明显的痛点:一、高度分散的市场,导致难以在全国范围内高效获客;二、职业教育多细分赛道,运营成本高企;三、职业教育过程往往脱离实践性。

获客几乎是大部分商业模式的第一痛点,职业教育亦如此。非学历各类教育服务细分赛道众多,多数赛道集中度较低。而很多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一旦跨赛道或跨区域,在新领域中的影响力会大不如前。

在应对全国范围内获客难题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线龙头依然是通过付费流量的方式来获客,也就是 " 互联网 + 教育 ",依然难以绕过 " 烧钱投放 " 的战争。

而以中公教育为代表的传统职业教育龙头不同。成功的全国市场战略,使得中公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超过上百万的培训人次使其拥有庞大的流量池。它的获客势能可以顺利地从成熟的公务员序列、事业单位序列以及教师序列三大序列,切换至职业教育领域。

关于第二个痛点,笔者认为教育是人力密集型产业,影响运营成本问题的本质是教学资源复用的效率。标准化教研体系、优秀的教师资源,才能打通各大考试门类教学,享受到巨大的规模效应。第三个问题,教育过程中普遍与实操性脱节。传统的知识性培训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具备广泛分布的线下实训网点成为关键。

很凑巧,这两点都处于中公教育的 " 舒适区 "。中公教育打造集群化标准研发体系,拥有超 2000 人的规模化研发团队以及全职师资团队;另外中公教育以全国内最优秀的教育品质把控能力、垂直一体化管理能力而著称——可以说这是市场共识

从先天基因来说,中公教育拥有比较显著的职业教育优势。

但对于诸如 " 有人一生都到不了罗马,而中公出生已在职业教育的罗马 " 此类的观点,笔者并不十分认同。

中公教育的优势的确十分强劲。但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职业教育行业仍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行业中是否有能够匹敌中公教育的存在?中公教育发展路径的成效如何?这些问题,仍有待观望。

业务的升维与重构

据了解," 中公优职 " 平台提供职场素养、副业兼职、新职业技能、专业技术等五大类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匹配学业、职业、个人与家庭成长等教学场景。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