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2 15:00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美丽的沙坪坝。李文森 摄
“诗人自古爱嘉陵,江水秋来分外青。江有石门相对立,石门近处是沙坪……”
抗战时期,一名跟随中央大学西迁至重庆的学生吴锡泽,曾试图用一首长诗,向人们介绍一个叫“沙坪”的地方。
“沙坪”在哪儿?又有何不同?
从狭义上讲,这是一块位于歌乐山东麓、嘉陵江西岸的台地。因自江中或岸边仰望它,形似高台,被生活在江边的居民唤为“坪”;而自山上俯视低处,可见一块平坝凹于山下,又被高山居民称为“坝”,于是渐渐就有了“沙坪坝”这个名字。
但若从广义上讲,“沙坪坝”,应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义词”。
在当地人眼中,这里是莘莘学子追求向往的求学之地,是众多革命志士艰苦奋战的斗争之地,是引领重庆对外交往的开放之地。
在慕名而来的游客眼中,这里有白公馆、渣滓洞所在的那座名山胜地歌乐山,还有曾经商贸云集、如今万头攒动的千年古镇磁器口。
而今再要介绍沙坪坝,厚度似乎还要增加一些:它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始发地,是内陆开放综合枢纽“领头雁”,是西部(重庆)科学城主阵地,是重庆科教文卫大区……
它,传悠悠文脉,文韵绵长;守红岩魂脉,浩气长存;搏开放动脉,阔步向前,可谓一“脉”相承,方兴未艾。
重庆大学校园一角。重庆大学供图
传“文”脉
“沙坪学灯”耀千秋
一条短短不过数百米的街巷上,小学、中学、大学等在内的优质教育资源配置齐全,这在沙坪坝区,并不是一件稀罕事。
37岁的曹煜曾,曾经就生活在这样的街巷——建筑巷里。
刚上小学那会儿,曹煜曾常听长辈们说,只要够努力,能在家门口“从小学到大”。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曹煜曾一路从沙坪坝小学,成功升入重庆市第七中学校,最后顺利毕业于重庆大学,成为巷子里的“本地学子”。
这一声称谓,是鼓励,也是肯定,更是居住在建筑巷的居民们心中的骄傲。
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建筑巷,位于沙坪坝街道,因为周边学校密集,被不少学生誉为“文化传承之路”。
聊到“文化传承之路”,曹煜曾翻开手机,在置顶的微信讨论群里,向我们展示着几乎不曾间断的浓厚学习氛围。如今的他,经常被学弟学妹邀请回母校,参加各类话题的研讨。
每一次讨论,都让曹煜曾坚信,沙坪坝之所以能成为全市教育强区,不仅与学子们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也得益于那段因地势条件让教育资源汇聚的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对中国教育资源造成了巨大破坏,是人类文明史上极罕见、极野蛮的一段历史。”说起当时国内被迫进行超大规模教育西迁的缘由,曹煜曾愤慨不已。
为谋求各级教育的安全,保存中国教育的命脉实力,1937年9月,国内沿海各公私立学校迁移至内地办学,拉开了教育大迁移的序幕。
“彼时的沙坪坝,由于背靠歌乐山,位置隐蔽,成了一些高校的西迁落址地。”曹煜曾的讲述,得到了长年研究沙坪坝历史的廖庆渝的证实。
现年73岁的廖庆渝,研究重庆抗战史近40年,是土生土长的歌乐山人。
在他的书柜中,发黄的报纸、缺角的书本、破损的相片……无不记录着珍贵的历史,他一直小心地收藏着。
“重庆是抗战大后方,而沙坪坝则是重要腹地。”廖庆渝指着一沓略厚的图册说,当时,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乘专机回南京途中,因大雾天气迫降重庆。其间,他来到沙坪坝,看到这里水陆双通,绿荫遮掩,不由怦然心动,认为这依山傍水的地形,正是天然的防御之地,若将学校迁至此处,正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