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在线答疑
何谓“国家”

 

    摘要:  国家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我国宪法、民法、刑法以及港澳基本法等相关法律均在三种不同意义上使用国家概念。一是作为永久共同体的国家,即历史叙事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种国家概念的背后是有机体国家观,它旨在表达一种永久性的连属关系,以此证成国家主权和领土的不容分割。二是作为特定政权的国家,即政治叙事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国家是永久共同体的承载,是法律秩序的开创者。其背后的国家理性决定了国家权力的组织形态和支撑这套组织形态的政治理论。三是作为国家机关的国家,即法律叙事中的政府及其组成部门。这种国家概念应基于国家法人理论来构建,从而理清人民、国家和国家机关的关系。我国现行法上的三种国家概念对于我国公法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国家统一和国家安全理论、国家权力和责任理论等重大问题均可围绕这三种国家概念进行理论建构。     关键词:  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国家统一;国家理性;国家责任

引言

国家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高频词汇,我国宪法、民法、刑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港澳基本法、反分裂国家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均频繁使用国家概念。①从相关法律对国家概念的使用情况来看,立法者似乎并不追求形式逻辑上的统一性,而是以实用主义的态度灵活运用不同意义上的国家概念。立法有时必须采用实用主义路径,但法学研究必须精细化和体系化,以便为国家的场景化运用提供理论指引。国家概念不仅是形塑国家观念、界定国家权力范围、划分国家机关职权的基础,也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产生影响。一直以来,国家概念与民族概念紧密关联,不少学说将国家与民族相等同。②从法学的视角来看,国家包括但不限于民族。在构建中国自主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国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是当前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于何谓国家,政治学和公法学均有丰富的智识资源。现实中的国家往往是历史、地理、文化、民族、政治、法律等多种要素共同塑造的产物。各种政治理论仅抓住国家的一个或几个面向,这导致国家的概念与现实始终存在差距,很难找到一个能适用于各种情景的国家概念。P.2)对此,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感慨:“‘国家’一词是对一整套极为复杂的结构和过程的一种速记式的叫法”。P.149)人类学学者项飙曾言:“中国的‘国家’概念是高度总体性的,它不区分地域意义上的国度(country)、民族共同体(nation)、暴力统治机器(state)以及行政执行机构(government)。”从我国法律对国家概念的运用来看,我们欠缺的并不是对国家概念的区分,而是如何将诸多国家概念的背后的逻辑梳理出来。我国的政法理论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这套概念体系帮助我们解决了革命和建国的基本问题,但也需要根据我国法治国家建设需要向前发展。在此方面,我国宪法学已有开拓性研究,行政法学也从行政主体理论中尝试建构法治主义的国家概念,民法学也尝试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中国家的不同形象,从而将国家对私法秩序的影响理论化。本文意在以一种整全性视角提炼出法律体系中三种不同的国家概念及其理论基础,以期为构建中国自主话语体系以及相关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知识储备。

一、作为永久共同体的国家

美国汉学家白鲁恂(Lucian W.Pye)曾说“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但政治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认为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已经完成民族国家建构的任务。P.305)最新的历史研究表明,中国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秦汉以后逐渐形成的,此种共同体意识超越了对某个朝代的认同,是对“中国”或“中华”的认同。P.11)这种中华民族的历史叙事在宪法序言和相关法律中得到确认和进一步强化,中国在法律上被塑造成为一个拥有固定疆域和独立主权的永久共同体,即中华民族。

(一)永久共同体的文本表述